(
课件网)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诗海拾贝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背景 【资料链接】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诬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4、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文题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散文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是一种对人较为尊敬的称呼 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1)刘和珍是谁? (2)为什么要记念她? (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5节 1—2节 6—7节 一、二: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 三、四、五:回忆过往及叙述死难的经过 六、七: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走进文本,初识人物 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 事迹与表现 品格 追求真理 预定《莽原》(毅然) “风潮”领袖 虑及母校(黯然) 始终微笑 府门前喋血(欣然) 难中求助 敢于反抗 有远见、有责任感 温和善良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从容善良 1、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3、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卑劣 被杀害 弱小pk强大 正义pk黑暗 研读文本,走近人物 细节描写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