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2629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170179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课件网) 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 2. 砥砺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4. 知人论世:了解文中提到的左联五烈士和写作背景。 1. 赏析会意:理解重要词句,把握文题及典故的内涵。 3.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常识 一   《南腔北调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数十篇。当时上海有个无聊的文人,对鲁迅进行人身污蔑和攻击,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却是有些口吃的,至于用语,则只能“南腔北调”了。鲁迅反击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 作品介绍 “不入调,不入流”是指不去迎合他们说的话,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个集名在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作者对敌人的鄙视,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鲁迅取名“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无聊文人的嘲讽。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社团为基础,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联盟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 关于“左联” 写作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同时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又写下这篇纪念性文章。 梳理脉络,把握形象 二 1.研读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分析白莽的人物形象。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积极追求真理、做事认真负责、阳光端正、直率坦诚、爱憎分明。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认真负责,直率坦诚。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坚强乐观,勇敢无畏,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研读文本 2.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   裴多菲·山陀尔,原译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于战场,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引用白莽亲自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来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亲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用生命和鲜血进行革命实践,表明他忠于这一崇高信念并认真地践行理想追求。   鲁迅先生以此方式热情赞扬了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白莽(1909-1931),即诗人殷夫,原名徐柏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