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2685

9 《古诗三首》 课件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4694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三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训练目标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边塞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 / / / 初读诗文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玉门关 楼兰 品读诗文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语文百宝箱 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关城方形如盘,北、西两面有门,北门外不及百米即疏勒河。和西南的阳关同为联系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 玉门关 返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的誓言是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 这两句诗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他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从《从军行》的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看到: 听到: 黄沙漫天的战场、将士们身上磨破的铠甲 刀剑的撞击声、震天动地的厮杀声、将士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豪壮誓言 从中能体会到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环境恶劣 将士辛苦 百战 穿金甲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不破 终不还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结构梳理 《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书愤》《示儿》 《钗头凤》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