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12《诗经·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一、诗歌鉴赏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中写蒹葭由“苍苍”而“ ”而“ ”,写出了芦苇的 和形态,芦苇的“茂密”加浓了湖边秋景 的气氛。 2.直接性默写填空。 , 。 ,在水之湄。 , 。 ,宛在水中坻。 3.根据要求填空。 (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 , ”。 4.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采用了“兴”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深秋。 C.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首诗直接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了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托物起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地点转换。 D.这首诗共分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行文富有变化。 6.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贤士而不可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其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B.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C.《蒹葭》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来表现一种向往追寻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第二章将“苍、霜、方、长、央”改为“采、己、涘、右、沚”,第三章改为“萋、唏、湄、跻、坻”,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这是《诗经》常用手法。 7.班级同学计划将《蒹葭》拍摄成微电影,下表是镜头脚本设计,其中设计不妥的一项是( ) 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 A画面 B摄法 C音乐 D演绎 由景及人,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男演员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在水一方。 《蒹葭》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因此,拍摄时不用考虑时间变化,拍一个画面即可。 《蒹葭》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可以选择婉转、舒缓、哀伤的背景音乐。 男演员应演出不畏险阻、几度求索的深情与执着;女演员应演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的朦胧美感。 A.A B.B C.C D.D 8.自古以来,人们对《蒹葭》的主题有多重理解。若把“伊人”理解为“意中人”,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若把“伊人”理解为“理想”,诗歌塑造出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任选其一作答) 9.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0.“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乙】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①喈喈(jiē):鸡呼伴的叫声。②夷:平,此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③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