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6619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06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 cover
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式叙事作品,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当时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之际。这篇课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作者抓住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害后四个重大的事件,通过对事件发展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为读者多角度地塑造了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着“作者的回忆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形象”展开,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写法、激发情感,逐步推进教学,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通过细节描写(神态、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积累革命题材文学语言表达方式。 思维能力:探究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内核,通过对比、设问等思维工具,理解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 审美创造:体会“前后照应”“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文化自信:感悟革命者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结合当代价值观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结合社会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课题导入,了解人物 由课题导入,要求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背景资料,简要地说说你对李大钊的印象。 同学们,你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对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1.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你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女儿李星华回忆16年前自己的父亲李大钊同志的往事。 “回忆录”;作者亲身经历。 2.结合你查找到的资料,谈谈你对李大钊初步印象。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提供关于李大钊的介绍资料。 4.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看看女儿的笔下是怎样去讲述父亲的故事?在女儿眼里,李大钊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革命战士李大钊的生平,建立起资料中英烈形象与课文中重大事件的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事件进行概括归纳。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受审时、被害后这四件事。 在叙述中,又穿插了工友被抓、父亲不愿离开北京等事件。 倒叙的手法。 2.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预设:叙述父亲被捕以及父亲受审时明显放慢了叙述速度,父亲被捕时和庭审中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对课文中的事件进行概括和归纳,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评价信息的阅读能力。 环节三:研读描写,体会品质 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前三次事件,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 1.读读课文中写李大钊的前三次事件———被捕前、被捕时、受审时,说说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被捕前:每天早出晚归,即使留在家里也是“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烧毁文件;工友被捕后“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坚决不肯离开北京。可以看出父亲全身心投身于革命,面对女儿的疑问,父亲“待了一会儿”含糊地回答,可以看出他对子女的保护。 被捕时:“没有什么,不要怕。”“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勇敢镇静,不怕牺牲的形象。 庭审时:“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从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中,可以看出父亲在这段时间饱受折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