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9333

第9课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25页).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68989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课,两宋,政治,军事,课件,25页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评价;3.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目 录 CONTENTS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 二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 三:王安石变法 四 四:南宋的偏安 雪夜君臣问答 宋太祖赵匡胤 “天下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宰相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宋初统治者有何担忧?如何解决? 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武将权重 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 重文轻武 1.北宋建立后,结束分裂局面 (1)行政权: ①设“四监司”监控各路; 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③设通判监督知州; (2)财政权: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上缴朝廷; (3)军事权:收精兵;更戍法 2.吸取教训,需要强化中央集权, 维护政权稳定。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措施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彼此制约 1.加强中央集权 5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中外历史纲要》上) 县 府州军监 路 中央 县令 知州 通判 帅司 漕司 宪司 仓司 (兵工民事) (财赋) (司法) (救恤) 问题:北宋“路”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唐中后期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县 府(州) 道 中央 尹(刺史) 县 令 观察使 节度使(边疆) 地方难以形成完整的权力中心,无法独立对抗中央政府 未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 通判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 纵向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3.崇文抑武 ①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 重文轻武 中枢机构示意图 二府三司制 2.加强皇权:二府三司制 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②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③设枢密院与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 ④设台谏监察百官 (二)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三)特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据《宋史》 进士出身者,士族子弟尤多,高达 71%,而小姓为 30.1%,寒素中进士及第者仅占进士总额的15.9%。 ———毛汉光《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 据《宋史》相关记载,北宋官吏出身平民者共845人,占总数的55.12%。 ——— 陈义彦《北宋统治阶层社会流动之研究》 《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清波杂志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后汉大将郭威 后周太祖 中唐 始设枢密使 唐代宗永泰元年 宦官 上传下达 后唐 士人 权侔宰相 时间 五代 武将 权倾朝野 ———据《文献通考》卷五八,《资治通鉴》卷288、289整理 拓展:枢密使制度沿革 历史长时段:以文制武,削枢密之权,重建中书宰相制度 枢密院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文官 想一想:为何不直接废除枢密院制度? “今所以制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防弊之政 主要 措施 中央集权 地方上由四监司控制各州,州设通判,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且与通判制衡,架空节度使权限(政治) 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经济) 杯酒释兵权,编练中央禁军强干弱枝更戍法(军事) 分化事权 中央设参知政事与宰相分行政权,设三衙统兵与枢密院调兵分军事权,设三司掌财政,即二府三司共分相权 重文轻武 提倡文治,并通过完善科举制选拔大量文官,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