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2294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16张PPT)-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3830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5课,明朝,统治,课件,1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知道明朝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及其特点。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了解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运用辩证思维,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及强化皇权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地图,了解明朝与东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举措;奴儿干都司。 教学难点:明朝强化皇权带来的影响。 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安微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他就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背景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 材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说明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 2.建立时间: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3.建立者: 4.都 城: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 1.建立背景: 5.灭 元: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1398年 1402年 1424年 1368年 明惠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 明太祖 朱元璋 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传位太孙朱允炆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二、强化皇权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材料1:“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2:“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更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相关史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文渊阁 内阁实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在地方: 行中书省 行省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务 “三司”互不统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