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1 概念的概述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统编版)思想政治 1 2 3 4 5 6 7 核心素养 新课导入 问题导引 讲授新课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正确运用概念,搜集经典概念,分析其内涵和外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明确概念的基本特征,弄清外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 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准确把握概念 正确运用判断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人们常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概念究竟是什么? 核心内容: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 问题导引 3 一、概念的概述 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是什么? 2.什么是概念?概念具有什么特征(属性)? 3.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概念与词语有什么关系? 4.概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关系? 6.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有哪些?什么是相容关系?什么是不相容关系? 7.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又分别可分成哪些类型? 讲授新课 4 合作探究 《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 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 官吏理解为“盗贼”; 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 官吏理解为“殴打”。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明确概念,就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造成误解。 举例:1.配钥匙师傅:你配吗? 2.食堂阿姨:你要饭吗? 3.快递小哥:你是什么东西? 4.垃圾分拣阿姨:你是什么垃圾? 讲授新课 4 ㈠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是什么? ①属性: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例如:“苹果是红色的”。其中“红色”是“苹果”的性质。“3大于2”,这里“大于”表示的是“3”与“2”的关系。 非本质属性:是指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它事物所具有的属性。例如:“人都有逃生的本能”,“逃生”属于非本质属性 讲授新课 4 2.什么是概念?概念具有什么性质? ①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②概念的特征(属性):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例如:在表示“人”这个概念时,“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 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讲授新课 4 3.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概念与词语有什么关系? ⑴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概念 语词 事物的本质属性 思维形式 (对事物作出的反映) 思维的内容(反映的对象) (标识这一反映的符号) 体现为 表达 语言形式 讲授新课 4 ⑵ 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