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4203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4-0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13426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必修,选择性,生物学,高中,2019
  • cover
(课件网)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讨论: 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还有碳酸盐) 在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01 碳循环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来源: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去路: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 化碳。 生产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摄食 呼吸作用 消费者 来源: 摄食: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去路: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 分解者 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煤、石油 其他途径 遗体和排出物 摄食 燃烧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分解作用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1.过程 01 碳循环 1.过程 01 碳循环 (1)循环形式: 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O2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1.过程 01 碳循环 (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3)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存在形式 ①非生物环境中: CO2和碳酸盐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2)循环形式 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O2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等)相当于保温层。大气中CO2越多,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就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①原因 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过多的CO2; 植被破坏,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 ②对应措施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就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C、H、O、N、P、S等元素 2、特点: ①具有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循环往复运动 3.运用: 农业生产可以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 稻田养鸭 三、 生物富集 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物质 ②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如DDT、六六六等。 ①重金属: 如铅(Pb)、镉(Cd)、汞(Hg)等。 这些有害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C、N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煤和矿石中的铅 空气中的铅颗粒 土壤、水体中的铅 生产者、浮游动物 各级消费者 最高营养级含铅量最高 燃烧冶炼 降雨 吸收 捕食 积累 3.生物富集的实例———铅的富集 随营养级升高,浓度逐级递增,呈现生物放大现象。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形式 过程 特点 过程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光能→化学能→热能 化学元素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