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曹操 观 沧 海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 猜猜他是谁? “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 他的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 他与他的两位儿子合称“三曹”。 他的字是“孟德”。 素养目标 01 02 03 04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背景链接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用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知识链接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体知识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汉族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汉乐府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诗歌朗读 诗歌大意 译 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向东,往东 大海,这里指渤海 到达,登上 连词,来 多么 耸立 水波荡漾的样子 诗歌大意 译 文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茂盛;茂密 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涛 诗歌大意 译 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