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内容和实施概况,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重要意义;了解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所采取得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得原因和意义。 2.通过研读相关数据和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论证问题得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历史传统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 从民族分布看,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壮族主要集中在广西, 藏族主要集中于西藏、青海和四川, 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新疆, 蒙古族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青海和新疆,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东部山地, 黎族主要集中在海南, 高山族集中于台湾, 回族虽散布在全国,但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地位)。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前提 实行地区 内容 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确定 1954年:载入宪法 1984年:颁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依据材料说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共同繁荣发展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措施 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