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7378

4.10.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日期:2025-04-0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338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教学设计,4.10.2.2,生物,2024,北师大
    课题名称 4.10.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有关人体生理感知板块的关键内容。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感知现象,如视觉、听觉、嗅觉等入手,引发学生好奇,随后系统介绍各类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借助大量生动图片、直观示意图,把抽象的感知生理机制具象化,不仅关联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还为后续理解人体如何适应环境、维持稳态奠定基础,凸显生物学知识的连贯性与实用性。2、教学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有: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是《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从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引入,依次介绍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其功能,详细阐述了听觉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耳听觉功能的因素,内容丰富且逻辑清晰。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模式图、结合生活实例体验等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但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复杂结构知识的讲解深度和方式,以及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和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耳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2.听觉形成的过程。难点:1.理解内耳复杂结构与听觉、感受位置变动功能的适应性。2.分析影响耳听觉功能的因素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体感觉器官之一的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方法,这为本节课学习耳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然而,耳的结构尤其是内耳部分较为复杂,听觉形成过程涉及到物理学中声波传导等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对声音和听力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于影响听力的因素和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耳的结构与功能,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耳在感受外界信息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思维:基于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分析影响耳听觉功能的因素,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模式图和相关体验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社会责任:认识到保护耳和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准确描述耳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2 阐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3 识别影响耳听觉功能的因素。 学科能力 在观察耳的结构模式图、进行相关体验活动和分析实例的过程中,提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态度 增强对耳和听力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听力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课时围绕“耳与听觉”展开,以古筝欣赏和提问 “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进行激趣导入,引出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这一主题。接着,通过展示耳的结构示意图、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让学生思考鼻咽喉感染与中耳炎的关系等问题加深理解。再通过播放听觉形成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听觉形成机制。最后探讨保护耳朵的方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保护听觉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