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7480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日期:2025-04-0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55061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4.4.3,教学,生物,2024,人教,单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的枢纽内容。该节位于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既承接了前期关于血液成分、血管类型及血流方向的基础知识,又为学生后续理解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协同作用、掌握人体物质运输整体规律奠定基础。本节通过解剖观察心脏实物、分析瓣膜功能,引导学生掌握心脏四腔结构与血液循环路径,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通过计算心脏射血量、模拟血液循环过程,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并强化体育锻炼对心脏健康的积极影响,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其教学内容既涵盖生物学核心概念,又整合科学探究方法,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是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 教学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循环系统的核心内容,通过解剖观察、动态模型及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心脏四腔结构与瓣膜功能,理解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及血液成分变化,培养结构与功能观、科学探究能力,为后续学习人体整体生理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心脏结构与功能 掌握心脏四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结构特点,理解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完全隔开的解剖特征。 理解心脏壁厚薄差异(左心室最厚)与功能的适应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明确心脏瓣膜(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开闭方向,理解其防止血液倒流的机制。 血液循环路径与意义 描述体循环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理解其将氧气和养料输送给组织细胞、运走代谢废物的作用。 描述肺循环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理解气体交换(静脉血变动脉血)的关键过程。 归纳双循环的协同关系(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的认知。 3.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分 通过颜色和含氧量区分动脉血(鲜红、富氧)与静脉血(暗红、缺氧)。 纠正误区: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强调“动脉/静脉血由含氧量决定,而非所在血管名称”。 教学难点: 1.心脏瓣膜功能的抽象理解 2.血液循环路线图的整合 体循环与肺循环路径易混淆,需通过图示、拼图或口诀(如“体左右,肺右左”)强化记忆。 难点: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静脉血→动脉血)的逻辑关联,需结合气体交换实例(如肺泡、组织细胞处的物质交换)分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黄金期,思维活跃且对自身身体结构充满好奇。此前已学习血液、血管知识,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但对心脏这一核心器官的认知多停留在外部特征层面,对其内部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缺乏系统认识。由于心脏结构复杂(如四腔、瓣膜等名词概念集中),血液循环途径抽象(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协同关系),学生易产生混淆。教学中需通过心脏模型观察、动态演示等手段辅助理解,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运动后心跳加速)激发探究兴趣。部分学生可能因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充分,对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区别)理解困难,需设计分层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此外,学生对心脏健康话题兴趣浓厚,可渗透生命教育(如不良习惯对心脏的影响),强化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步培养。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通过观察心脏四腔结构(如左心室壁最厚)、瓣膜分布特点,理解心脏结构与泵血功能的适应性,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科学认知。 系统整体观:通过分析心脏、血管、血液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认识心脏作为动力器官在物质运输中的核心作用,体会人体各系统协同工作的整体性。 科学思维: 归纳与推理:基于心脏模型观察,归纳心脏四腔连通关系(如“房静室动”规律),结合血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