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7502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日期:2025-04-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376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4.5人,教学,生物,2024,人教,单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属于人体生理系统的重要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人体如何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为理解人体各系统协调运作奠定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掌握尿液形成与排出过程,认识排泄对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生活意识,理解肾脏保护意义,同时发展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理系统打下基础。 教学分析 本节教学围绕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展开,主要介绍了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的形成过程。通过讲授泌尿系统的结构,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学生了解到尿液排出体外的路径。重点讲解了尿液的形成,涉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最终生成尿液。同时,强调了排泄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排出代谢废物方面的重要意义。教学采用讲授、图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过程,并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评估学习效果,确保学生掌握排泄的核心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掌握尿液形成的基本机制。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认识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 排泄途径:了解尿液排出、皮肤排汗和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等排泄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滤过与重吸收:明确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微观结构及其功能,理解物质选择性的滤过与重吸收过程。 区分排泄与排遗:区分排泄(排出代谢废物)和排遗(排出食物残渣),避免概念混淆。 联系生活实际: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习惯相结合,理解饮水、排尿等生理行为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需掌握排泄系统的组成、尿液形成过程及排泄的意义等核心知识。学习难点常集中于肾脏结构、尿液形成机制等抽象概念,尤其是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等微观过程,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常见误解包括混淆排泄与排遗,或对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细节(如原尿与尿液的区别)把握不准。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模型、动画等直观教具辅助讲解,设计实验或探究活动加深理解,并强调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排泄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命活动,认识到排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调运作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意义,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排泄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特点,理解尿液形成机制中的生物学原理,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排泄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尿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数据,能够描述排泄系统的组成及尿液形成的主要环节,提升观察、提问、实验设计等科学探究能力。 4.社会责任: 认识到排泄系统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如憋尿、饮水不足等)对排泄系统的影响,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并关注排泄系统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理解排泄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命活动,认识到排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调运作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意义,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排泄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尿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数据,能够描述排泄系统的组成及尿液形成的主要环节,提升观察、提问、实验设计等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认识到排泄系统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了解不良生活习惯(如憋尿、饮水不足等)对排泄系统的影响,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并关注排泄系统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