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8558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99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教案
  • cover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设计 一、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过程及其意义。 2. “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背景、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 教学难点 1. 理解“一国两制”如何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 2. 分析港澳回归对国家主权维护与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港澳问题的由来与回归历程。 2.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 3. 历史解释:辩证评价“一国两制”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创新性。 4. 家国情怀:感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情景模拟“历史记忆” 活动设计: 1. 创设情境:播放《七子之歌———澳门》纯音乐版,展示“七子”地区的历史地图。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澳门居民”“香港商人”“大陆学生”,分别讲述回归前的日常生活与回归后的变化(教师提供关键词:殖民统治、经济差异、文化认同)。 3. 提问启发: “歌词中‘母亲!我要回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为何台湾至今未回归?港澳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发共情,激发探究兴趣,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与回归主题。 【新课讲授】环节一:探秘“一国两制”———破解历史难题的钥匙 1. 史料研读 材料1: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的谈话摘录(1984年)。 材料2:《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现场照片。 任务:对比两则材料,归纳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核心观点。 2. 案例分析 案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谈判片段(视频节选)。 讨论: “为何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 “资本主义制度保留对港澳繁荣稳定的作用是什么?” 3. 概念建构 图示板书: “一国两制”内涵 1. 前提:一个中国。 2. 核心:社会主义主体与港澳台资本主义并存。 3. 目标: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过渡提问:“这一设想如何从理论变为现实?让我们走进港澳回归的现场。”环节二:重返历史现场———港澳回归历程 1. 时间轴梳理 任务:学生分组完成“香港问题时间轴”(1842《南京条约》→1984《中英联合声明》→1997回归)。 互动工具:使用数字时间线软件(如TikiToki),标注关键事件与条约。 2. 主权象征探究 图片分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解放军驻港部队进驻画面。 讨论: “驻军对宣示主权有何意义?” “区旗设计中的紫荆花与莲花分别象征什么?” 3. 回归意义辩论 辩题:“港澳回归是否仅是领土收复?” 正方:标志民族复兴,洗雪百年国耻。 反方:更深层意义在于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活动深化对回归过程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环节三:家国情怀升华———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1. 视频感悟 播放《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片》片段,展示“一国两制”下的繁荣景象。 2. 创意表达 任务:设计“致台湾同胞的一封信”,从历史、文化、制度等角度呼吁统一。 3. 情感共鸣 集体朗诵:闻一多《七子之歌》节选,体会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四、板书设计 一、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 1. 背景:历史遗留问题 + 现实差异。 2. 内涵:一国前提,两制并存。 3. 意义:主权统一 + 制度创新。 二、港澳回归之路 1. 香港:条约割让 → 联合声明 → 1997回归。 2. 澳门:殖民历史 → 1999回归。 3. 意义:民族复兴 + 统一典范。 三、展望未来 1. 台湾问题:借鉴“一国两制”经验。 2. 青年使命:维护统一,振兴中华。 五、教学资源 1. 文献资料:《中英联合声明》原文节选、邓小平讲话实录。 2. 多媒体:政权交接仪式视频、港澳今昔对比图集。 3. 互动工具:数字时间线、在线辩论平台(如Padlet)。 六、课时总结 通过情景模拟、史料分析与创意表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