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定位 本课隶属《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聚焦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及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发展。教材内容呈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三大核心事件,揭示国际地位提升与外交政策调整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基础 学生已掌握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对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缺乏直观感受。需通过对比冷战时期与当今中美关系,建立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理解外交政策随国力变化而调整的规律。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时空观念:构建197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时间轴 2. 史料实证:解析《中美联合公报》原始文本 3. 历史解释:探究多国对华建交热潮的深层动因 4. 家国情怀:感受乔冠华"仰天大笑"背后的民族自豪 5. 国际理解:分析APEC会议体现的中国方案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一)重点突破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采用"情景还原+档案解密"策略,组织学生模拟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前的决策会议,分别从中国外交部门、美国国务院、苏联克格勃三方视角准备预案。 (二)难点突破 外交成就的深层动因:设计"外交密码破解"活动,将经济数据(1970年GDP对比)、军事成就(两弹一星时间轴)、政治文件(三个世界理论)转化为密码线索,引导学生建立综合国力与外交话语权的关联模型。 四、创新教学导入 (一)悬念创设 呈现2023年中美高层互访新闻片段,设问:"为何五十年前的对手需要跨越太平洋握手?"展示1972年毛泽东书房会晤尼克松的全息投影,制造时空穿越的认知冲突。 (二)实物启思 分发"外交盲盒",内含未注明时间的五件物品:联合国代表牌、熊猫玩偶、APEC会标胸章、《上海公报》影印件、万隆会议旧照。要求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进行断代排序,引出本课核心事件。 五、教学过程实施 (一)重返联合国———全球治理的中国席位 1. 史料研习坊 展示三组原始档案: 台湾代表1965年在联大发言视频 1971年表决现场统计屏幕照片 非洲代表欢呼场景速写 设问:"哪些细节印证'这是发展中国家集体的胜利'?" 2. 多维视角辩论 正方:恢复席位主要依靠亚非拉兄弟支持 反方:根本原因是中美战略格局变动 教师总结:综合国力提升与国际力量重组双重作用 (二)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关系破冰 1. 秘密外交情景剧 学生分组扮演: 中国外交智囊团(研判美苏争霸态势) 白宫幕僚团队(评估联华制苏可行性) 日本外务省官员(预判中日关系走向) 通过角色立场陈述,揭示大国博弈的复杂考量 2. 公报文本对比实验室 对比《上海公报》与《建交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演变: 1972年版本:"美国认识到(acknowledges)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1979年版本:"美利坚合众国承认(recognizes)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通过英文词义辨析,理解外交措辞的精准性 (三)东方风来———新时期外交全景 1. 外交成就图谱绘制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数字地图上标注: 蓝色标记:1970年代建交国 红色标记:改革开放后新建交国 金色标记:一带一路重点合作伙伴 动态展示建交国数量从1971年64个到2023年182个的扩张轨迹 2. 多边外交案例库 分组研究典型案例: A组:2001年APEC上海峰会服装秀的文化密码 B组: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的国际传播 C组:2023年沙特伊朗北京和解对话的创新模式 各组汇报后提炼中国方案的特点:和而不同、务实创新 六、深度探究活动 (一)历史听证会 议题:"如果没有1972年中美破冰,中国能否在20世纪取得同等国际地位?" 设置四类证人席: 1. 地缘政治专家(提供美苏中三角关系数据) 2. 经济史学者(分析1970年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