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 写作指导附优秀例文 写作指导 什么是读后感呢?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者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这就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 那么,我们写读后感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一般是“引、议、联、结”。 “引”,即引述材料,材料短,可全文引述;材料长,可以摘录关键词句、概述要点。“议”,即对所读文章进行评析,既可以就事论事评析所引内容,也可以由材料深入思考分析本质,在此基础上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 “联”,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分析论证。 “结”,即总结全文,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希望。 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感点,适当引述。 我们要细读原文,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精心挑选出来。怎样梳理“感受点”?我们可以揣摩文本,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或者在逆向思考中产生;有时还需要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因探寻。我们可以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思路清晰,论述深入。 读完文章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生活,丰富内容。 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例如吴伯箫的《灯笼》,我们又从中学到什么呢?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我们可以学习吴伯箫的写法,关心天下大事,学会用联系的观念看待大千世界。 总之,同学们,我们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二、明任务,鉴习作 任务一: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1)审题立意 本题要求写一则随感。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什么是随感。随感,指随时产生的感想,一般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②写作的对象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可能有很多感想,要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点来写。 ③写作时要自由灵活,尽可能富有新意。 ④注意字数限制。要尽可能做到引述简洁,感悟深刻,重点写自己的感受。 (2)内容选材 根据感点对象的不同,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立意阐释 典型的人物形象 如对《社戏》中聪明伶俐的双喜或淳朴厚道的六一公公等人有所感触,从而发表自己的看法。 精彩的故事情节 如由《桃花源记》中渔人的经历产生感悟,发表看法。 富含哲理的语言 如对《灯笼》中“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一句有感触,发表看法。 有表现力的结构 如对《回延安》信天游的结构形式有自己的认识,发表看法。 (3)赏析佳作 《安塞腰鼓》读后随感 读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为之感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