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9314

第三单元 第15课时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设计-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42498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数学,第三,单元,15课时,提出,问题
  • cover
第三单元第15课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用不同语言表述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过程。 2. 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能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问题。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语言表述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退位)的计 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退位减法的算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 【核心素养】 1. 运算能力: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逻辑推理: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问题解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提问:“同学们,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妈妈和儿子,妈妈今年 34 岁,儿子今年 9 岁。” 1 / 5 2. 教师引导:“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妈妈比儿子大多少岁?”“儿子比妈妈小多少岁?”“儿子和妈妈相差多少 岁?” (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以及教师引导总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 全面、深入地经历算法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 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件出示 1.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 34 - 9 该怎么算,然后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者在计数器 上拨一拨,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和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2. 方法展示与交流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方法一:摆小棒 2 / 5 生 3:(上台展示摆小棒过程)“我先摆 3 捆和 4 根小棒,也就是 34,要减去 9,4 根不够减 9 根,就从 3 捆里拿出 1 捆,拆开是 10 根,10 根和 4 根合起来是 14 根,14 根减去 9 根还剩 5 根,再加上剩下的 2 捆,就是 25 根。所以 34 - 9 = 25。” 教师:“大家看,他的方法非常清楚,通过摆小棒,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到计算过程。那谁能说 一说,为什么要从 3 捆里拿出 1 捆拆开呢?” 生 4:“因为个位上的 4 不够减 9,所以要从十位借 1 当 10。” 教师:“非常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借一当十’。” 方法二:口算拆分法 生 5:“我是用的口算,先算 14 - 9 = 5,再算 20 + 5 = 25。” 教师:“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生 5:“把 34 分成 20 和 14,因为 4 减 9 不够减,就用 14 减 9,得到 5,再把 20 和 5 合起来。” 教师:“思路很清晰。那大家想一想,14 是怎么来的呢?” 生 6:“是把 34 里的 30 拿出 10 和个位的 4 合起来得到的。” 教师:“对啦,这种方法就是巧妙地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十几,先算十几减一位数,再和 整十数相加。” 方法三:凑整法 生 7:“我是先算 34 减 10,再加上 1,34 - 10 = 24,24 + 1 = 25。因为 9 接近 10,先减去 10 就多减了 1,所以要再加上 1。” 教师:“真聪明!那大家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种凑整的方法呢?” 生 8:“当减数接近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用。” 教师:“非常棒,大家都很会思考。”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