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枣核》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枣核》是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枣核这一神奇的人物展开,他身材虽小却机智勇敢,帮助乡亲们从县官手里夺回牲口。语文要素聚焦于“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与独特魅力。文章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细致的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了枣核这一鲜明形象,为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提供了范例。作者巧妙运用夸张等手法,使故事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故事充满兴趣,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故事基本内容。但在把握故事细节、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以及生动完整地复述故事方面,仍需教师引导。他们在分析故事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时,可能难以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妙之处,语言运用的丰富性和连贯性也有待提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民间故事独特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对民间文学的热爱。 语言运用:自主认识“核、妻”等1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多音字“折、涨、嚷”。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能借助阅读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学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行为,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复述故事和对故事进行创意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审美创造:欣赏故事中奇妙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与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能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创造性地展现对故事的理解。 思政元素: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正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面对困难、机智解决问题的品质,感受民间故事所传递的正能量。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多音字。默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枣核的神奇之处和主要事迹。能够借助相关方法梳理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 难点:深入理解枣核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的表现手法。能够生动、具体地复述故事,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并在复述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事相关的图片、动画片段、课文朗读音频;制作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准备小奖品,如卡通贴纸、民俗书签;AI学习工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收集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内容是一个孩子在院子里发现神奇种子,种下后收获了特别的果实,引出“核”字,进而引出课题《枣核》。 2.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能猜到这个故事和什么有关吗?枣核在故事里会有怎样神奇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营造充满奇幻色彩的氛围,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事中枣核的好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圈出生字词,尝试自主认读。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正音后,开展“词语大冒险”游戏巩固生字词读音,重点强调多音字“折”在“折腾”“打折”等多音字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3.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直观演示等方法理解“衙役、善罢甘休”等词语。如通过展示县衙场景图片理解“衙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生字词的积极性和效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