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平等的追求》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自由平等的追求》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部编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承接“崇尚法治精神”主题,聚焦自由与平等的实践追求。前一课探讨自由平等的内涵,本课重点转向“如何实现”,通过案例分析(田某、唐某、陈云等)引导学生理解珍视自由需依法行使权利,践行平等要反对特权、抵制歧视。教材结合《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强化法治观念,为后续“公平正义”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对“自由”有较强渴望,但易将自由等同于无约束,忽视义务与法律边界;对平等问题敏感,但缺乏理性认知。教学中需通过生活化案例(如迟到、网络暴力、就业歧视)引发共鸣,结合法律条文和小组活动,引导其辩证思考自由与法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与平等的内涵,认识到自由是有限度的,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培养学生珍视个人自由、尊重他人自由,以及平等对待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在法治框架内追求自由,积极维护社会平等,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为成为具有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1,案例评析:小组讨论田某言行,结合法律条文撰写评语(互评+师评)。 2,情境模拟:分角色扮演“剧组封路”事件,提出解决方案(组评+师评)。 3,观点阐述:撰写短文“如何抵制校园不平等现象”,体现法治意识(师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自由需依法行使,平等需反对特权与歧视。 学习难点:将法律条文与生活实践结合,内化法治观念。 1.开展合作探究。 2.开展分享交流。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情境导入:匿名来信,引发思考 1.教师展示匿名同学来信: 困惑一:班上田某常迟到、不交作业,称“这是我的自由”;校外抽烟喝酒、索要财物,认为“校外活动是自由”。 2. 提问:“田某的言行是否属于自由?自由是否等于无约束?” 3.学生自由发言,初步表达观点。 通过真实情境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自由与法律边界”的思考,为后续探究铺垫。 二、探究新知(29分钟) 活动一:分组查阅法律 学生分组查阅《义务教育法》第27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5条,摘录关键条款。 讨论田某行为的违法性,撰写评析报告。 2.小组辩论: 正方:“田某的行为是自由,学校不应干涉。” 反方:“田某的行为违反法律,必须纠正。” 教师总结:自由需依法行使,法律是自由的保障与边界。 活动2:剧组封路,平等思辨 1.播放视频:江西婺源剧组封路引发争议的新闻片段。 2.小组讨论: 分析剧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属于特权? 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提出解决方案(如错峰拍摄、补偿居民)。 3.角色扮演: 模拟“居民维权对话”,分饰居民、剧组负责人、政府工作人员,协商解决矛盾。 4.教师点拨:践行平等需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合法权利。 1. 通过法律条文分析,强化法治意识。 2. 辩论与角色扮演增强批判性思维和公共参与能力。 3. 从生活案例切入,理解平等内涵。 巩固练习(5分钟) 活动3:校园行动,践行平等 1.任务发布:设计“校园反歧视”宣传海报。 要求:结合本课知识,提出抵制校园不平等现象的具体措施(如反对身高歧视、性别歧视)。 2.小组合作: 绘制海报框架,标注法律依据(如《宪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