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2467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1219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历史,七年级,统编,PPT,14张,2课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情 境 导 入 《贞观政要》书影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常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诫臣下,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百姓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他又是如何开创宏图伟业的?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言念于此,不觉惕焉惧矣。 ———《旧唐书》 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房玄龄 善于谋略 杜如晦 敢于决断 (1)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隋: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优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避免宰相独裁。 缺点:官职冗余,审批流程复杂,行政效率低下,增加财政负担。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唐太宗时制定了《贞观律》,规定对官员、地主“占田过限”“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予以惩治。擅自加重赋敛的要坐以赃罪或枉法罪。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等 为避免误判,唐太宗将对死刑犯的议决程序由“三覆奏”改为“五覆奏”。“五覆奏”制度一方面佐证着当时慎杀、宽仁的刑罚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司法程序的民主性。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唐朝加试经史。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吸纳新生力量,为底层人才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朝廷政权的统治基础,进而巩固统治。 (1)政治上: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唐太宗继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他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命人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召见以询问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2)经济上: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济。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还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材料一 (贞观)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贞观政要》 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早期,人口稀少,经济萧条 后期,社会安宁,治安良好 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你知道吗? 武则天 乾陵无字碑 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政治上: 经济上: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为后来盛世局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