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诫子书 诸葛亮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赤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文体:本文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使得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 (骈句一般是由四、六字组成,散句一般是由三、五、七字组成) 一、预学成果展示———走近作者 诸葛亮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9岁。 一、预学成果展示———写作背景 诫子书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对象、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一、预学成果展示———题解 f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suì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预学成果展示———诵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一、预学成果检测———翻译课文 夫 淡泊 淫慢 遂 庐 (fú) (fú (yín) (suì) (lú) 一、预学成果展示———读准字音 字词解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 广:增长。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才德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做到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做到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干必须依靠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在学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