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核心素养:诵读短文,疏通文意,了解苏轼其人,感受苏轼在“闲”字中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思维核心素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致味读,深切感受苏轼其文,其情,其人。 审美核心素养:能欣赏苏轼一生被贬,抑郁感伤,但却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崇高的人格之美。 文化核心素养:体味中国古代文人的深切的济世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抑郁情结。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与知几赏月的欣喜与闲适心情。 教学难点 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及其乐观旷达人生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美学家蒋勋先生说,忙碌,是心灵的死亡。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我们回到汉字的结构一起来看看。 屏显:“忙,心亡也。” 那按照这个思路来看,“闲”是什么呢?(生答) 老师觉得,闲,是月色入户。为什么这么解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体的“闲”字,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结合注释,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解读“闲”字为月色入户。 (屏显:月+户即“門”=繁体“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看一场“闲”者的生命“突围”。 二、阅读文本,感知情绪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通常最能激发文人情思,李白就曾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的苏轼又怀着怎样的一种情绪呢?我们一起来文本中找一找。(重点品读:“欣然”、“乐”、“亦”、“相与”等词语。) (预设:喜悦,开心,快乐,引导深入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心情,因何而乐?) 感受悠然赏月之乐,知己同游之喜。品读此时之“闲”,是“悠闲喜乐”之意。 过渡语:有人说,人生的旅途,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同游之人和路上的风景。 三、赏读文本,品味景语 友人相伴,共赏月色,的确是人生幸事。我们也跟着一起穿越千年时光,去赏一赏苏轼彼时所见的景色吧,他在文中都用语言将其描写下来了,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请生回答并赏析)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又是如何描写的这些景物?试品鉴其特点。 (月、竹柏。比喻 水、藻荇。澄澈透亮、纵横交错。) 中国人写诗写文讲究含蓄之美,你看苏轼这句写景的句子,写月而不见月,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短短几个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光影交错、情景交融的自然境界。这样的景色如此清幽动人,但诗人却又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景色是随处可见的,并不稀奇呀。那作者所喜的美景到底美在何处呢? (美在作者的心中) 过渡语: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观物,则世界皆着我之色彩。这纵横交错的哪里是竹柏影子,分明是我们生活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澄澈透亮的哪里是月色,分明是“我”的心境。 小结:其实世界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们所看见的,都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情感而已。正因为这月色有了“我”的情感投射,有了与“我”的情感连接,所以在我们眼里,才显得分外美丽啊。所以,美丽的哪里是这月色,而是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我们赏月的闲适时光,分明是“我”此时充满闲情雅致之心。 四、延读文本,体会人生 每一段情绪背后往往藏着我们的一个需求和一段人生。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文章,重点关注两处地方“元丰六年”“闲人”。结合助读资料,感受苏轼此时的人生境遇。 黄州的他生活困顿,不得不向朋友借租东坡一块土地,亲自耕作,维持生计。很无奈,命运将他闲置于此。 所以苏轼才写下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称“闲人”。试想一下,如果你也是满腹才华,心———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你此刻心中会作何感想? (明确: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无奈……) 所以诗人才发出“闲人”的自我嘲讽之语啊,命运面前人们是多么无力啊。 但是,作者又说了(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