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细读课文,借助冒号、顿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去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逐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体会想象神奇的基础上,感悟想象的方法,探究“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的创编思路,为自己的大胆想象创编做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读课文,感受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方法。 借助课文的创编思路,创编出自己产生变化之后的奇妙经历。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板书)齐读课题。 1.复习,出示词语:希望 痒痒的 鳄鱼 香肠 糖醋 馋猫 嗵嗵 咕噜噜 丁零丁零,开火车检查认读,关注“咕噜噜”“丁零丁零”等词读音是否准确。 2.结合图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明晰文章的脉络。 二、品读故事 感受奇特 (一)自读交流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圈画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同桌交流。 2.指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学习提示一共说了几项要求? 3.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内容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后进行同桌交流。 (二)汇报指导 请学生汇报,用上“我觉得……最有意思,因为……”句式。 1.预设1: “我”的身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课件出示第5、6自然段) 读一读,说说作者怎样把形状各异的鸟窝写清楚的?预设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关注冒号、顿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用法。带领生学习(冒号:先总写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再具体介绍都有哪些形状,在它们之间用冒号。顿号: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这些都是表示形状的,而且是并列关系的词,所以在这些词之间用顿号。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形状,作者不一一列举了,所以用省略号。) 想一想还会有些什么形状的鸟窝呢?预设:心形的、梯形的、小汽车形的…… 指导有感情朗读,关注是否读出惊奇、有趣儿的感受。 总结方法一:普通的鸟窝在作者的想象中让它的形状发生变化,这种想象的方法叫做想“变化”。(板书) 2.预设2:鸟窝里住着动物朋友。(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 ) 说说在这段中为什么用到顿号?预设:因为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这些都是表示动物的词,而且是并列关系,所以用顿号。 补充想象:还会有哪些神奇的客人也住进来?预设:乌龟、恐龙、狮子、老虎…… 在文中找一找,我们怎么住进去呢?(出示第8自然段) 3.预设3:妈妈送来好吃的。(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怎么把这段想象写清楚,写有趣的?这些标点符号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在前面的基础上,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说出冒号、顿号、省略号的用法。 (出示第6、12自然段)小结:在总分结构的段落里,如果需要列举出几个并列关系的词时,用到冒号、顿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能使段落的表达更清楚,更准确。 总结方法二:在作者的想象中,小动物和我们一样喜欢吃这些食物,这种想象的方法叫做“相同”。(板书) 补充想象:小动物们还会和我们做哪些相同的事?预设:学习、开联欢会、做游戏…… 指导有感情朗读。 4.预设4:大树流口水。(课件出示第15—20自然段) 提问:从课文哪句话知道那是大树流的口水?点拨:“我”馋得直流口水,小动物们却以为那是什么? 复习引号用法。点拨一:为了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不同的位置。点拨二:引号除了引用他人说的话,还可以引用拟声词、古诗、名言等。 分角色朗读对话。 总结方法三:作者结合这些事物相似的地方进行想象,这种想象的方法叫做想“相似”。(板书) 补充想象:小动物们还会对“我”的口水有哪些猜测?预设:可能是妈妈做饭用的油弄洒了;可能是小朋友喝的果汁洒在地上;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