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共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山海经》。 2.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骇、憎恶、疮疤、诘问、惶急、震悚”等词语。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搜集与鲁迅、《山海经》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那个讲着神秘的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虽然只是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却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长妈妈。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预习交流 (一)作者简介 你还记得鲁迅先生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作品简介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鲁迅称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三)字音词义 1.字音。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惶急(huáng)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渴慕(mù) 疏懒(shū) 霹雳(pī lì) 孤孀 (shuāng) 絮说(xù) 书斋(zhāi) 粗拙(zhuō) 憎恶(zēng wù) 2.词义。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粗拙:粗糙低劣。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三、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姓名:阿长 性别:女 生活年代:清朝末年 学历:文盲 职业:保姆(女工) 家庭状况:青年守寡,有一过继的儿子。 工作简历:曾在鲁迅家做保姆。 通过以上履历表,可以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长妈妈”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是“我”的保姆。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略写)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略写) 睡觉时摆成“大”字———(特写)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有详有略) 一肚子繁琐的道理———(略) 讲“长毛”的故事———(详) 为我买回《山海经》———(详) 以上事件中重点写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