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掌握“荷花淀派”的相关文学常识。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叙述视角。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掌握“荷花淀派”的相关文学常识。 2.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叙述视角。 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重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书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战争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是与杀戮、血腥、悲痛这些沉重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而残酷的战场上,人与人之间是否还有温情的存在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孙犁的视角,走进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感受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原名孙树勋、孙振海。“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长期活动在白洋淀附近,是“荷花淀派”创始人。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另有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诗集《白洋淀之曲》等。 孙犁的小说具有秀雅、隽永的特点,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2.文学知识。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不仅源于白洋淀这一区域,还源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其流派作品的主要特点为:具有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化小说”之称。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 3.背景链接。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第一人称的回忆方式,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小说以一双袜子为线索,串联起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主人公妞儿的性格特点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渴望,展现了在战争背景下建立起“军民鱼水情”。小说有意回避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情感。 4.生难字词。 (1)字音。 阜平(fù) 土靛( diàn ) 玉黍(shǔ) 碛口(qì) 袄襟(ǎo) 饭缸(ɡāng) (2)给多音字选正确的读音。 瘪 (biě)瘪嘴 刨 刨(páo)除 (biē)同“憋”。 刨(bào)木头 沤 (òu)沤麻 塞 塞(sài)北 瓶塞(sāi) (ōu)浮沤 堵塞(sè) (3)重点词义。 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很差、物产不丰富的地方。 盈余:收入中除去开支后剩余的财物。 破绽:衣物的裂开,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袄襟:有里子的上衣的前面部分。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冲击使动荡。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概括小说内容。 与昔日的老交情见面,我想给他买布时,勾起了我在抗战期间的回忆:那是在华北抗战时期,与我争吵相识的山地女孩妞儿,她用自家纺的白粗布帮“我”做了一双袜子。“我”帮助她家贩枣,并帮她用赚的钱购买了织布机。新中国成立后,“我”给妞儿全家买了做衣服的布。 2.梳理文章主要情节? ①与朋友相遇并想给他买布; ②由朋友身上衣服回忆起往日生活; ③回忆在河边偶遇山地妇女———妞儿; ④妞儿帮我做袜子; ⑤“我”帮妞儿家贩枣; ⑥帮妞儿买织布机; ⑦妞儿学会织布; ⑧不慎丢失袜子; ⑨新中国成立后为妞儿全家买布。 3.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段):朋友来访,“我”想买布送他,并由他身上的衣服引发回忆。 第二部分(5—82段):回忆与妞儿一家的往事。 第三部分(83—88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买了布送给妞儿一家。 4.分析文章叙事方式。 文章采取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