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646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致大海》(共20张PPT)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85892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课件网) To the sea 普希金 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 ———普希金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5.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成就: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普希金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等典型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茨冈》《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走近作者 佳篇回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写作背景 《致大海》--借大海歌颂自由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的老师极力说情,沙皇专制政府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南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最终失败。就是这种抗争无效、希望渺茫的心境孕育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2. 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怀念、礼赞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 “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 文本研讨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 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1、《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文本研讨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1、诗人为何要与大海告别?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