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共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相关作品,疏通课文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还学过选自该文集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 提问: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猜测本文可能写的内容。 预设: 写阿长这个人,写她与《山海经》这本书之间的故事。这说明阿长是本文写作的核心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的故事应该是本文的核心事件。 过渡:那么,这篇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gē zhì qí zēng wù pú sà gān suǒ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fěi biàn pú chuāng jié dào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mò zhāi pī lì sǒng zhuō guǎ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折 间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辟头:开头。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掳(lǔ):把人抢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霹雳: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孤孀(shuāng):寡妇。 2.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的姓名籍贯、文化身份和主要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3.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共收入10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这10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的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画面。语言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朝花夕拾》 主要篇目 主要内容 其他 《狗·猫·鼠》 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前七篇主要记录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 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 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 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 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后三篇主要记录外出求学及回国之后的事情。 《藤野先生》 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 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现存18卷,分为《山经》(5卷)和《海经》(13卷)两大部分。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民俗、药物、巫医、祭祀等,也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研究上古社会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 1.阅读任务 速读课文,并思考:全文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并为课文画出层次结构,理清思路。 2.过程安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