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高考复习 单元时空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但是也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因素,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文化上: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也走向交融。佛教、道教发展迅速,玄学产生。文艺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创立,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 (2)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3)思想文化上:思想自由宽松,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方面:民族政策开明,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要点5 课标解读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要能够认识魏晋至隋唐儒学受到冲击、佛教和道教发展的原因;理解魏晋至隋唐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理解、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社会风貌多样,要求学生理解时代特征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这也是高考的热点命题方向。 本讲框架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必备知识 1.发展历程 朝代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必备知识 2.社会反应 反佛斗争 原因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③寺庙享有特权,占有土地,隐藏劳动力,不缴税,形成寺院经济 表现 民间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政府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儒学复兴运动 原因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概况 韩愈率先提出,他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挖掘教材 阅读纲要上 P45“导入”。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佛教在魏晋时期盛行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天灾人祸、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凄苦; 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 名士质疑儒学,崇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