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九 保护生物多样性 【命题热点】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与时俱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工具,是切实推进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的国家行动,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下的中国行动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对人类福祉和生存造成了深远影响,成为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风险。然而,至今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多重威胁。生物栖息地退化丧失、自然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我国作为最早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1994年率先编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发布,提出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地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2022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昆蒙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当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保护目标、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对塑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体系起着关键作用。 二、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设定 2030年目标是《行动计划》的核心目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以及利用遗传资源和数字化序列信息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得到公正和公平分享等。《行动计划》也明确了中长期目标与愿景,即到2035年,形成统一有序、结构连通、动态调整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民自觉行动;到2050年,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行动计划》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引领者的新定位,紧密衔接“昆蒙框架”行动目标,将全球目标纳入国家层面进行实施,设定符合国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目标,激励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行动计划》目标设定与国际履约需求有效融合。一方面是目标时间节点相呼应。《行动计划》2030年目标与“昆蒙框架”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时间相呼应,中长期目标与愿景的时间与“昆蒙框架”2050年全球长期目标时间相呼应,明确了不同时间阶段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贡献。另一方面是目标及行动领域相衔接。《行动计划》2030年目标中包含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共享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个优先行动目标,与“昆蒙框架”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即减少对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