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检测(四)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亚历山大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了贡献 C.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3.公元前255年,塞琉古王国下的巴克特里亚成为独立王国(位于今阿富汗一带)。该王国曾出现过大量正面为亚洲象的大象头,反面为希腊胜利女神站像的金银币。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D.古代陆路贸易的发达 4.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5.下表所示为对唐代社会状况的有关描述。据此可知,唐代( )。 A.陆上丝路较为繁荣 B.诗人推崇异域文化 C.民族交融出现高峰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6.宋代,“泉州杨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赀二万万”,“度今有四十万缗”。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这反映出宋代( )。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D.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7.埃及出土的莎草纸文书表明,2世纪时,埃及与南亚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这( )。 A.推动了地圆学说的广泛传播 B.源于亚欧大陆陆上贸易通道受阻 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 8.(改编)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作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将一批钢琴运往中国,结果这些钢琴被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出现此类现象说明( )。 A.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中国消费市场毫不了解 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9.1845—1854年,英国领事阿礼国在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时,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在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时,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1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的报告,该报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与世界之间正在发生变化的经济联系。其中下图说明( )。 (注:七大经济体指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英国和美国。) A.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B.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下降 C.中国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 D.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上升 11.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下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每年传播约1.13千米,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48千米。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文明 C.全球已初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