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3384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181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
  • cover
五下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代的边疆战事、军事制度以及戍边生活等,感受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教师则从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使学生自主、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抓关键词,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从军行》,激发兴趣。 2.歌曲描绘了战争的场面,我们发现歌词里面有一首激荡人心的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这首诗———《从军行》(板书课题),再次感受那流传千古的爱国情怀。 3.根据注释解释诗题,题目上加“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比如:《长歌行》《游子吟》。 (二)字字落实,感受声气之美 1.一读: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读出节奏。 3.三读:讲究朗读的速度。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用字精炼,孩子们,我们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楚,读准确,开始吧! 4.师生评议 (三)历历在目,想象意境之美 1.梳理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看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看插图…… 2.圈画诗中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最熟练的方法理解诗歌大意,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班交流 青海湖上浮云铺天盖地,黄沙漫天飞舞,祁连山终年积雪,一座孤城矗立在塞外边关,硝烟四起,战争不断。 (四)津津有味,体悟意蕴之美 抓关键词,理解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因为频繁的战争让雪山变得暗淡,诗人的心是暗淡的,戍边将士想念家乡,他们的心也是暗淡的。“孤、遥望”,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2.补充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暗”和“孤”,体会情感。 唐朝的西北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青海湖旁的吐蕃和玉门关外的突厥,这两个国家常常联合起来派兵欺负唐朝的百姓,于是唐军不远千里在这塞外边关建了一座城,把他们隔开,吐蕃和突厥拼命攻打这座城池,唐朝军队虽被左右围攻,但一直守卫在这里。“遥望”一词,写出了青海湖和玉门关距离遥远,这千里的距离,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矗立着,显得格外荒凉。 3.“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4.出示相关诗句,理解“楼兰”,以诗解诗。 楼兰是汉朝西域的小国家,最终被汉朝打败,王昌龄希望唐朝的军队像汉朝军队一样打败敌军。不仅王昌龄写到了楼兰,还很多诗人也写过:挥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