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波的干涉》教学设计 课题 波的干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两列波相遇,首先应弄清单列波引起的某质点振动情况以及波的传播情况,其次是两列波在叠加区域各质点的振动情况,就某一时刻来说,应该确定叠加区域各质点的位移大小,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两列波叠加过程中的振动加强与减弱形成认识,并将其应用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的研究中,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认识。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与干涉相关的现象缺乏观察。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水面涟漪作情境,促使学生思考。作为高二理科的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强,学生已经学过运动和力等矢量的合成分解,以及振动和波的基础知识,为认识波叠加原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像分析。 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叠加过程中质点的合位移。 2.从振动角度认识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 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 4.探究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能分析生活中的干涉现象。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干涉现象、分析干涉的形成原因,产生干涉的条件 难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有关计算 5.学习条件支持 ppt动图、视频 6.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1波的反射和折射都是讨论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波的变化。如果两列波在相同的介质中相遇,会不会和两个小球相碰的情况一样,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呢? 演示实验: 观察波的叠加现象 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在绳上分别产生相向传播的两列波(图甲)。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 你能大致画出该过程的波形图吗? 见课本69页图3.4-1波的叠加 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实验,思考作答 培养学生阅读和观察能力,同时总结和作图能力也得到训练环节2请结合上述实验,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有什么规律? 1.波传播的独立性: 2.波的叠加原理: 请总结波的加强点和减弱点的规律? 学生阅读课文中“波的叠加现象’,然后结合视频资料总结归纳通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环节3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先观察下面的现象。 实验解释问题:这种现象是由于两列波叠加产生的,如何利用波的叠加原理进行解释? 振动加强: 峰—峰相遇;谷—谷相遇。如点 bc 振动减弱:峰—谷相遇;谷—峰相遇。 如点d学生观察视频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4 如何才能形成像上述实验现象一样的稳定的加强和减弱的稳定图样呢? 波的干涉条件 波的干涉规律 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满足的条件:(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到两列波的路程差与波长的关系) 学生归纳问题,总结波的干涉条件和干涉规律。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难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环节5干涉的应用 阅读课本72页“主动降噪技术”学生认真阅读,了解干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一:波的叠加 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2波的叠加原理 二:波的干涉 1条件 2规律 3.振动加强点(减弱点)到两列波的路程差与波长的关系 7、板书设计 3.4波的干涉 一、波的叠加 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2波的叠加原理 二、波的干涉 1条件 2规律 三、振动加强点(减弱点)到两列波的路程差与波长的关系 四、干涉的应用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