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3946

第四章光第2课时全反射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日期:2025-04-04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9730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四,章光,课时,全反射,教学设计,人教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全反射》教学设计 课题 4.2全反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全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本节要探讨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全反射及其发生的条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帮助他们形成物理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水中气泡看上去特别明亮的现象引出全反射的话题,意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素养。教材介绍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定义及其相对性,目的是为得出全反射产生的条件作铺垫。教材通过半圆形玻璃砖的演示实验引出全反射的定义和临界角的概念。在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全面、全程观察。特别要注意观察:随着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角度和亮度发生变化;当入射角达到某一极限角度时,折射角达到90°,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是对全反射原理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全反射的认识 2.学习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几何光学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本章教材的第一节《光的折射》又详细介绍了光的折射定律以及折射率的测定方法,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反射现象奠定了知识和心理基础,同时,高二年级的学生县有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间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的基础。 通过折射定律的学习,学生可以定量给出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这就为学生探究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提供了切入点,同时为学生自主推导临界角和折射率关系提供了知识基础。 而《光的折射》一节中玻璃砖折射率测定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基本方法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奠定能力基础、提供操作可能。综上所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认知,进一步来探究全反射现象,并运用探究所得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概念,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 2.知道全反射棱镜及其应用。 3.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及光纤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临界角的概念及表达式、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的应用; 难点: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的应用。 5.学习条件支持 生活中出现的全反射现象的资料 全反射实验视频资料 全反射棱镜与光导纤维的图片资料 4.人教材教材重点正文材料。 6.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环节一 环节二 教师提出问题:水中的气泡和叶子上的露珠看起来特别明亮;炎热夏天,柏油路面有时看起来特别明亮,像水洗过的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 阅读课本,总结什么是光密介质,什么是光疏介质? 光疏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做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两种介质中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做光密介质.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 注意: 任何两种透明介质都可以通过比较光在其中传播速度的大小或折射率的大小来判断谁是光疏介质或光密介质。如,水、水晶和金刚石三种物质相比较,水晶对水来说是光密介质,对金刚石来说则是光疏介质。 (二)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然后提问: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 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三)全反射 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谁先达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 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视频,然后观察视频 现象: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折射角逐渐增大 ;折射光线亮度逐渐减弱;反射角逐渐增大;反射光线亮度逐渐增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