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施行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孟子,名 ,字 , 时期邹国人,伟大的 家、 家,是继 之后 家学派的代表,被尊奉为 。本文选自《 》。 文学常识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孔子 儒 亚圣 孟子·告子上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主要思想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时得到 能愿动词,喜爱 生命 大义 舍弃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读wéi,动词,做,干 苟且偷生 读Wù,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比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干 没有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吆喝。尔,助词。 给 饥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