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6415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354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发展
  • cover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3.如图描绘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实行前后诸侯封地的变化。“推恩令”的实施( ) A.极大削弱丞相的权力 B.彻底消除地方的威胁 C.不断增强地方自主权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中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列信息中,属于唐朝的( ) A.“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B.政事堂、越窑、火药、士大夫画 C.“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D.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6.某同学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下面示意图。与甲、乙不相关的史实是( ) ①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 ②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 ③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有名无实 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殷墟甲骨ト辞中商王称死去的父王为“帝”,而不称旁系先王为“帝”,帝即“嫡”字之前身。ト辞中还有“介子”“介兄”“介父”“介母”等称谓,“介”有“副”义,与“庶”义相近。这一现象说明( ) A.历史传统为宗法制创造条件 B.君权神授源于甲骨卜辞 C.古代王权与神权结合很紧密 D.君主专制促成祖先崇拜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到:“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以下体现材料中“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的是( ) A.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B.转运使 C.通判 D.三司使 9.明弘治四年,邱浚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此前他是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入阁时加太子太保,从一品。邱浚入阁,开了六部尚书入阁的先例。这说明(  ) A.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B.内阁地位已经高于六部 C.六部尚书的权力大为削弱 D.六部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10.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制度基础 B.郑国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C.对周的文化认同因此被削弱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11.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古代地方管理制度设置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D.政府注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2.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