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物质的化学变化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说明:1.共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试卷好题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T1、T2、T3,最新科技T16 中考押题点分析 劳动教育T4,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T1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钉木舟 B.织麻布 C.晒海盐 D.炼生铁 2.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中有诗句“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它描绘了绵绵春雨中百草充满生机,隆隆春雷中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惊蛰之后自然界中生物变化最大的是( ) A.光合作用加强 B.新陈代谢加强 C.能量消耗减小 D.物种数量减少 3.刘敞所著的《爆竹》中有这样的诗句:“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火药能产生“霹雳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N2↑+3X↑+K2S,则X的化学式为 ( ) A.CO2 B.H2O C.CO D.C2H6 4.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的是 ( )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定量关系。回答第5~7题。 5.1777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加热高锰酸钾,所得固体质量减小 B.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 C.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减小 D.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6.在一定条件下,题6-1图的微观粒子之间可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的题6-2图中的新微观粒子用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 题6-1图 题6-2图 A.H2O2 B.OH C.H2O D.H2 7.题7图是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 C.从微观粒子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 D.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钾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与该反应不相同 8.题8图是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高炉炼铁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题8图 A.氧化铁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B.实验中应先通CO再点燃酒精喷灯 C.甲处玻璃管内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D.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9.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 B.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C.铝和稀硫酸反应:Al+H2SO4AlSO4+H2↑ D.实验室制H2:Zn+H2SO4ZnSO4+H2↑ 10.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 ) 11.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题11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题11图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CO2 12.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 A.宏观与微观: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铁粉末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证明其化学性质不变即可 D.变化与守恒:某物质M燃烧后的产物之一是H2O,则M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3.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 A.a管内气体与b管内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