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6886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6课《猫》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45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26课
  • cover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能读准多音字“屏”、“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古怪”、“屏息凝视”、“任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初步认识老舍语言平实、口语化的特点。 5、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的复杂情感。 一、直接导入 (PPT显示图片)有一种动物———猫,因为 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其实猫和人一样,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现代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养猫的故事,与他体验这养猫的种种感受。 二、浏览课文细读 作品中的“我”喜欢猫吗?从哪个句子就能看出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如此一个爱猫之人,最后却发出怎样的感慨?说自己“永不养猫”。把这两句话连起来齐读,出示问题:为什么我“永不养猫”?请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引导:作者有三次养猫的经历,结局都是怎么样的?(学生:失踪或死亡) 过渡: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我”对第一只猫是什么感情? 喜欢。 追问:有具体的根据吗?(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朗读指导) (2)这样的一只活泼的猫,“我”能不喜欢吗,所以当“我”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感着一缕的酸辛) 2、(1)过渡: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 ”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作者对它是什么感情? 喜爱。(学生具体谈论) 从舅舅那要来的,更有趣更活泼……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3)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朗读指导)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 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我”对第三只猫是什么感情? 从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等方面与前两只猫比较,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复杂情感。 来历:蜷缩在门口,将它拾来收养。 外形:毛色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性情:“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家中地位: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若有若无。 过渡: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 起我们“留心”的时候,那就是芙蓉鸟事件,这件事成了这只猫命运的转折点。我们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齐读17———29段,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作案的可能性: 案发前的表现:“凝望”(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举动也太可疑了啊) 案发现场情况: 案发后的表现:态度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很充分,这只猫种种的可疑举动实 在让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