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9012

4.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5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975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探究,加速度,质量,关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第一次完整地接触动力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确定对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关系式求解。 学情分析 上节课已得出加速度与可能所受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但只有得出具体表达式,认识才够深刻、准确。学生对此没有觉悟,缺乏思维动力,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应用数学得到F=kma,通过定义力的单位使k=1,得到F=ma”这一过程,学生没有类似学习经历。 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同一性、矢量性、因果性、瞬时性,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需用到物理必修一前三章知识,还需一定的数学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之前没有学懂、学透以及遗忘,会加大学生本节学习难度。 本节将是高中物理又一次分化时刻,建议以学定教,不去追求知识的全、深、难。 学习目标 课时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内容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得到F=ma ◎ ◎ ◎ 认识同一性、矢量性、因果性、瞬时性 ◎ 〇 〇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桥梁作用 〇 〇 课标素养名称 单元学习目标 对应关系说明 物理观念 由上节课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表达式”,体会科学的准确性、严谨性。 由上节实验结论到本节得出F=ma表达式的过程,体会“规律都不会在事物的表面”。 体会牛顿第二定律的美(简洁和深刻)。 G2-2 运动与相互运动观 科学思维 从上节课结论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再到深入认识、再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科学的发展轨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内涵(四性)。 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力与运动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S2-3 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 科学探究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第一次完整地接触动力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确定对象、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关系式求解。 T2-2 问题、证据、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体会牛顿第二定律的美(简洁和深刻)。 知识迁移,感受牛顿第二定律在社会科学中意义和价值。 Z1-3 科学本质、科学态度 课时学习活动设计要点 任务 学习活动(注重情景创设) 问题 说明 任务1:情境创设:寻求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创设问题情境: 1、播放速滑起跑视频,感受到起跑加速能力强,可占据有利位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如果你是运动员科研团队成员,能否说出获得更大加速度方法? 深入研究“速滑起跑”课题,还必须知道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式! 2、分析上节课探究实验,依据数据画出的a-F图像和a-m-1图像,认识误差,勇敢得到结论(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如何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规定力的单位是牛顿k=1,得到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 F=ma A1: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的定量关系? A2:运动员获得更大加速度有何方法? A3:获得更大的加速度需要更大的力,运动员提供更大的力需要更大的肌肉群,而质量的增加会使加速度变小! 如何获得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B1:图4.3-1已图是由实际数据得到的a-F图像,能否发现两个问题? B2:对根据数据描出的点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拟合的直线没有过原点,你有什么看法? B3:某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一般性规律? C1:有这样一种观点:自然界中的规律都应该可以用数学关系式表达!那么加速度和力、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式呢? C2:结论转化为比例式,比例式转化为等式。能否将关系式F=kma简化呢? C3:能否体会到F=ma的美? 通过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思维继续发展。 误差不可避免,要能优化实验方案减小误差,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不同实验方案能得出同一结论形成规律。 比例关系演变为表达式,再进行简化。 任务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四性) 1.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