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学常识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字词过关 1. 字音字形 瞭(liào)望 缅(miǎn)怀 探(tàn)察 埋没(mò) 丁zhào肇中 rú儒家 彷huáng徨 接chù触 2. 词语释义 [荣幸] 光荣而幸运。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缅怀]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恐慌] 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3. 词语辨析 [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两个词都形容做事情很容易就完成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主旨归纳 课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 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课一讲 演讲词与议论文的区别 2018年部编版教材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列为演讲词,以前人教版把它归为漫谈性议论文,那么,演讲词与议论文有什么区别呢 从体裁的角度,演讲词属于应用文,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演讲稿的语言要求简洁明快,常使用幽默、双关等修辞手法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议论文的语言则更加正式,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严密性。 演讲稿的结构相对灵活,可以根据演讲内容和场合进行调整。议论文则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通常包括引言、正文(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三个部分。 拓展链接 丁肇中语录 1.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2. 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和美好的境界,它与伟大永远是近邻,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 3. 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4. 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 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字注音。 shòu yǔ( ) róng yù( ) 缅( )怀 (2) 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B.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C.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 《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尚书》。 B.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世称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D. 膜拜是古代的一种拜礼,行礼时双手放在额上长时间地下跪磕头。今用“顶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