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复习引入 (元)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曲牌名 题目 怀古: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文学常识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关汉卿,号已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曲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其中的名句。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写作背景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朗读感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研读理解 1、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品读理解赏析 } } } 潼关地险 所见所想 点明主旨 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以动写静、拟人手法。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为心声, 一切景语皆语, “聚” “怒” 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铺垫下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 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中心。 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一个历史的规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小结:这首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