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有趣的拼摆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喜欢色彩丰富、富有变化的东西,学生对故事、动画、动手操作兴趣浓厚,适合以趣味任务驱动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在生活中也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些平面图形。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悉认识的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学生在以前可能与大人一起玩过,能够利用它来拼出一些图形,有一定的技巧,但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拼摆》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玩转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后的主题活动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多边形等平面图形。拼七巧板是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它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各种多边形的特点,增加操作活动的丰富性,调动多感官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图形操作活动经验,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体会转化思想、平移、旋转方法,为后续学习图形运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积累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你能够用七巧板拼摆一个故事吗?”为主驱动问题,以“七巧板拼摆”为载体,结合语文古诗与经典故事(如《咏鹅》《悯农》《小猫钓鱼》等),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方案规划和实践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表达分享,从而完成这个主题任务。主题活动鼓励有性的思考,培养创新得神,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对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 “能够用七巧板拼摆一个故事吗?”核心问题驱动下,进行方案规划和实践探究。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运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并用语言描绘出所摆图案蕴含的故事,并了解七巧板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辉煌历史。 2.学生在小组摆拼的过程中,积累相关活动经验,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其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操作七巧板的过程中,感受到拼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体验数学传统文化之美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运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并用语言描绘出所摆图案蕴含的故事。 2.教学难点:学生在“能够用七巧板拼摆一个故事吗?”核心问题驱动下,进行方案规划和实践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同学们,谁玩过拼图游戏?是的,拼图是广受欢迎的游戏,老少威宜。 看下面这3幅拼图,谁能说说拼出的是什么 (出示出题图) 2.这3幅拼图虽然形态各异,但都用同一种材料进行拼摆的。 是的,就是七巧板(课件演示将3幅拼图拆卸并分别还原成一副七巧板) 。 3.观察其中一副七巧板,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七巧板里一共有7块图形. (2)由三种图形组成,分别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3)有3种不同图形,分别是1块平行四边形、1块正方形和5块三角形。 (4)三角形中有2个三角形的大小相等,还有1块单独的三角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