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八年级 科目 历史 主备教师 主备时间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时 共1 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是: 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课涉及内容包括九次会议和南方谈话,容量特别大,需要抓住重点,避免拖泥带水。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抓住本课重点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总结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难点教学。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形成结构图。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能简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党的历次会议理论,利用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感悟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教学重点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阅读课本两次,并反复阅读单元总序(导读)。 2.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策略 史料分析法、 图示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过程 实施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2.对外开放的格局?答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导入: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展开,我国也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目标1 通过阅读课本,能简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名词解释。 2.以邓小平的讲话“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引出中国共产党走的两条道路,即①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梳理中共五代领导集体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本课有一个总体认识。 3.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4.梳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确立过程:学生阅读课本,从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形成(中共十二大)、深入发展(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中共十五大)五个阶段梳理。 5.梳理中共十六大和三个代表。 梳理中共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 7.梳理中共十八大到二十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目标2 通过党的历次会议理论,利用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感悟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1.梳理总结北宋历次会议的核心理论。 2.出示史料:走进新时代歌曲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史料,分析总结党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中国梦”。———为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铺垫。 分层作业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安全提示 安全无小事,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