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5490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4-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290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格式,2024-2025,学年
  • cover
课题 《对外开放》 时间 节次 1 来源 人民教育-出卷网-2017年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 9 课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设计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课标解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逐渐迈出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作用巨大,深圳因此被誉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随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不断扩大,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宏观视角:本单元立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空,为我们呈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三大壮丽画卷。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后来发展到城市,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不断发展,以三大时间节点(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的三次飞跃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复兴之路、强国之路上,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微观视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三次飞跃:对外开放的试点、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特区作为重要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在第二阶段,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在空间上从“点”到“线、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第三阶段,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简称为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更加积极地姿态拥抱世界,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代主题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此外,这一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初二学生在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如何认识中国加入WTO等问题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老师将其作为重难点进行聚焦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图片材料的感知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开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对此,我的教学策略有二:一是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二是聚焦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呈现史料的形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目标 通过教师给出的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通过对“特区精神”的分析,认识鲜活的“人”在改革开放40年的推动作用,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唯物史观) 学生能够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的帮助下,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