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2025年经典模拟试题选择题精练 1、(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T16)认识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思维的不同层次和维度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从认识发展的历程角度看( ) ①第一重境界是通过形象思维如实把握事物的现象 ②第二重境界是在感性具体的指导下直觉事物的本质 ③第三重境界是在分析基础上建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④这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深化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T16)棉花是植物纤维,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减缓人体热量向外扩散。雪是水的结晶,积雪孔隙里的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棉花和雪花都是孔隙度高的东西。有人据此得出结论“孔隙度高的东西可以保温”。这一推理( ) ①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是一种或然推理 ②具有基本单元的形象性和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③运用求同法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④还需要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25届佛山一模·T15)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在北京举行。某校学生参观该展会后对“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展开讨论,得到以下判断:( ) 甲:所有人形机器人都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乙:有些机器人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丙:所有人形机器人都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丁:并非所有人形机器人都不是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据此,可得出以下两人的发言必然出现一真一假的是 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乙和丁 D. 丙和丁 4、(2025届佛山一模·T16)“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以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明“两端”者,“过”与“不及”也,循中道而行是最合适的尺度;又以“致中和”阐述“用中”“守中”之目的,即是“致和”,达致万物各遂其性的和谐世界。这启示我们( ) ①把持有度,推动事物变化发展止于至善 ②采取折中的办法,避免犯极端化的错误 ③树立辩证思维,继承发展中华人文精神 ④用动态性思维看问题,摒弃静态性思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2024年10月广东省金太阳联考·T16)阅读以下内容,其中属于表达判断的语句是( ) ① 顾客甲:“服务员,这杯咖啡是热的还是冰的?” 服务员乙:“是热的。” ② 顾客甲:“那这只苍蝇是怎么回事?” ③ 服务员乙:“呃……它也想喝点热的。” ④ 顾客甲:“它想喝什么我要付钱?我又不认识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25金太阳广东10月29日·T16)中国诗词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先哲圣贤的智慧结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下列对上述诗词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刘禹锡的诗建立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之上 ②刘禹锡的诗揭示了事物的规律,其思维表达具有严谨性 ③苏轼的诗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认识更加全面 ④苏轼的诗运用了正逆互补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2025广东金太阳11月联考·T16)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大桥的设计( ) ①体现了艺术性与科学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