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目 录 壹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贰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叁 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肆 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公交车车顶都安装着一个橡胶做的大气袋。大气袋里面装的是常压下的煤气,北京老百姓称为“大气包”。 当时的公交车为什么要背着这样的“大气包”? “大气包”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何关系? ONE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85%以上的能量。 战略性矿产资源 定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矿产资源。 意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化石能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难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 能源消耗 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严重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丰水、多风”的禀赋。 (一)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1/5以上,均位居世界第一;消费量的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 (二)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煤炭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与世界上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明显的差别。 (三)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只约占世界的1%和2%。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的1/8 和1/20。 2017年我国石油消费约70%依赖进口,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天然气约40%靠进口。 (四)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我国能源主要消费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煤炭和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气和水能“西多东少”,形成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空间格局。大规模、长距离的输送使能源输送环节的安全保障十分重要。 北煤南运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TWO 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基于能源供给和消费的特点,我国确定了“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其中石油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晴雨表,其供需关系变化是我国能源安全变化的缩影。 石油是在特定地质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非可再生能源。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盛行“中国贫油论”观点,当时估计我国的石油储量不超过2亿吨。 1958 年,我国对石油资源量的大胆预测只有15亿吨。 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因为缺少石油,北京等城市的公交车多以煤气作为燃料。当时没有煤气压缩技术,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存在公交车车顶上的大气袋中,俗称“大气包”。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我国在松嫩平原发现了中国第一大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任丘、辽河等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油田。2015年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71.76亿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5.69亿吨。 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也为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料。 “贫油”的中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 我国石油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量的增长,199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