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望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写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背景资料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之前) 2.长安十年时期 (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3.战乱流离时期 (四十五到四十八岁) 4.漂泊西南时期(四十九到五十九岁) 知识链接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指导 dài fú liǎo zì dāng 1.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泰山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眼眶几乎要裂开。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凝望) 尾联望中所感 角度:由远而近 3.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前句用“曾云”衬托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后句“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地域之广阔可以从“齐鲁青未了”看出。景色之秀美可以从“造化钟神秀”看出。山势之高峻可从“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出。 品味赏析 1.“造化钟神秀”的“钟”有什么表达作用? “钟”,聚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 “割”,分。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泰山像一把利剑(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雄伟)的特点。 2. “阴阳割昏晓”的“割”有什么表达作用? 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令人视野无比开阔。张大眼睛远望泰山,飞鸟归林之景都尽收眼底,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3.描述颈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诗人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道出了极为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