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第2单元测试05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D)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2.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顾内则不能无以 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材料可用于了解王安石变法的(A)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3.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D) A.政权对峙争锋B.教育文化繁荣 C.商业贸易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4.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B) A.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 B.金太祖改革,加强了女真势力 C.宋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5.两宋时期众多民族政权并立,无论是北方的辽、西夏、金,还是西南的大理,大都使用或者仿用汉字,还效仿宋朝的官制,推崇儒学,实行科举。虽然与宋朝常爆发战争,但贸易往来十分紧密。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D) A.宋朝政治制度优越B.宋朝具有文化魅力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D.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6.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述的是(C) A.西湖的美景B.北宋的积弱 C.南宋的偏安D.杭州的繁荣 7.元朝统一全国后,南方的书籍成船成车地运到北方。北方士人到南方访友问学,南方士人则终于有机会游历中原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胜地。材料所述现象(A) A.推动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元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隔阂D.加强了边疆管辖 8.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恩施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据此可以考证元朝(B) A.设枢密院管军事B.在地方建立行省 C.设御史台管监察D.在中央设宣政院 9.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下面两种农具的使用(D)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10.元朝建立后,废铜钱,改“交子”“会子”,发行至元宝钞。至元宝钞当时通行全国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儿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材料表明元朝(B)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B.商业经济繁荣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海陆交通发达 11.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记载: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到西亚、北非等地。该记载反映出元朝(B) A.疆域十分辽阔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造船技术先进D.社会环境开放包容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灵活、通俗易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D.科举制度的推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变法改革·增强国力】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他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他推行的措施是保甲法 14.【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