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5475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357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课,海峡,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 cover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台湾问题的由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通过分析史料和相关案例,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时间轴梳理等方法,探究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的变化,提升历史比较和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受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增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认识到 “台独” 分裂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危害,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使命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理解台湾问题的实质;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展示歌曲相关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歌中 “一湾浅浅的海峡” 指的是什么?诗中反映的海峡两岸处于何种状态? 大家可以结合对台湾的了解,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思考。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地理知识,明确海峡的地理位置;联系历史背景,思考余光中创作这首诗时两岸的政治关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过渡语:大家的思考很有深度。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4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1. 台湾问题由来 (1)历史回顾 展示内容:展示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朝隋炀帝派人到达琉球、元朝澎湖巡检司辖琉球、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与大陆有着怎样的联系?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变化。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中,总结台湾在不同阶段与大陆的行政隶属、人员往来等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梳理时间脉络,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历史渊源。 过渡语:了解了台湾的历史,我们再看看近代以来台湾经历的几次分离。 (2)三次分离 展示内容:展示 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 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台湾经历的这三次分离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前两次分离与 1949 年的分离有本质区别吗?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局势等方面分析每次分离的背景;对比前两次被外国侵占和 1949 年因内战导致的分离,明确前两次是外敌入侵,而 1949 年是中国内政问题。 过渡语:通过对比,我们知道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它们的区别具体在哪里呢? (3)与港澳问题区别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台湾问题的相关资料,突出两者形成原因的不同。 教师提问: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影响?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形成原因入手,分析港澳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而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思考这种本质区别在解决方式、涉及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过渡语:明确了台湾问题的特殊性,那么我国是如何制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的呢? 2.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