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6953

1.1.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课件)(共44张PPT)_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二(2019)

日期:2025-04-2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88367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2,必修,科版,化学,高中,44张
  • cover
(课件网) 第一章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1.1.2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原子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在宏观上体现为元素化学性质的不同,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钠、镁、钾等金属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作为证据,推理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构建原子结构影响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思维模型,运用模型解释和预测相关化学现象和性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历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如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以更准确地比较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的规律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钠、镁、钾等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综合应用,如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确定复杂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解释某些特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现; 深入理解原子结构影响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本质原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异。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与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核外电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电子在原子内有着“广阔”的运动空间。有人把核外电子排布形象地比喻成洋葱切面,表明核外电子根据能量高低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01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层 概念: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认为,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外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序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 电子能量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量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然后由内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上 ★数量规律: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 2n2(n 代表电子层数)个电子 最外层所能容纳的电子则不超过 8 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 次外层电子不超过18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超过32个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电子层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电子运动区域的形象化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的各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能孤立的理解或应用其中的某一部分 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候,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18,当M层是最外层时候,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 ★电子不一定是排满M层才排N层,如K原子的M层排8个电子,N层排1个电子 典例解析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多电子原子中,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 B.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C.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微粒的最外层只有达到8个电子才稳定 【解析】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认为,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电子是在原子核外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的。通常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作第一电子层,A项错误,B项正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可以是阴离子、阳离子和原子,所以化学性质可能不同,C项错误。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微粒也可能是稳定结构,如He,D项错误。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微粒符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